一文了解如何科学煎煮中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宣教

发布时间: 2024/01/03 98
选择字号:

“医生,这个药泡不泡?”

“医生,这个药煎好久?”

“医生,这个药加好多水?”

每天关于中药煎煮的问题

是一茬儿接一茬儿

那么,到底该怎样科学的煎煮中药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

关于中药煎煮的那些事儿

 

容器的选择

宜:煎药以砂锅为佳,搪瓷次之,也可用陶瓷、瓦罐、不锈钢、玻璃器皿等。砂锅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慢,受热均匀,不容易糊锅,价格便宜。

1704182420515015511.gif 

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凡煎药,忌铜铁器。”煎药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容器。金属容器在煎药过程中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增强产生毒副作用。

 

煎煮用水及水量

宜:只要是干净的水,井水、自来水、矿泉水均可以用来煎煮中药

忌:不能直接用沸水进行泡药和第一次煎煮,因为骤然受热会使药材内蛋白质快速凝固,形成屏障,阻碍水分子渗透以及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药加水量要适宜,简单的做法是将浸泡过的中药饮片轻轻按住适当压平后,水量高过饮片约2-3cm。质地坚硬、粘稠或需要久煎的,加水量可较一般药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此外,还有按中药饮片重量的10倍量加水的做法,其中7份水加入第一煎,剩余的3份水加入第二煎。

 

药物是需要浸泡的

中药煎煮前不需要清洗,需作适当的浸泡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其中花、茎、全草类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龙骨、牡蛎、礞石、磁石等)、甲壳(龟板、鳖甲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

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1704182461294093909.jpeg

煎煮次数及火候

有关实验证明,中药煎煮两次能煎出药物所含成分的80%~90%,因此,一般中药都以煎两次为若有需要,可煎煮第三次。

煎药时,先用武火(大火)煮至沸腾,然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一般中药一煎煮沸后,再文火煮20~30分钟;解表药(感冒药)及其他含挥发成分的药,头煎宜沸后煎煮10-20分钟,二煎10-15分钟;滋补调理类中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约30-35分钟,二煎20-25分钟;矿物、蚧壳等质地坚实类,宜沸后久煎30分钟,第二、三煎的煎煮时间稍减。最后的煎液量成人为200~300ml,儿童为50~150ml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避免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

 

如不小心把药物煮干或焦了,可能会生成有毒物质,不能再服。

 

image3.jpeg

特殊煎法

一、先煎

为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效,应提前煎煮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1.矿物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如:石膏、龙骨、龙齿、代赭石、磁石、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龟甲、鳖甲、水牛角等,可先打碎先煎30分钟以上。
2.有毒药物:如川乌、草乌、商陆等,要先煎1-2小时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二、后下

某些药物挥发性大、质地柔软,久煎易丧失有效成分,所以煎药时间宜短,应在头煎出锅前5分钟投入。
1.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沉香等。
2.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三、另煎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宜另煎,再兑入其他煎好的药液中搅匀服用,避免同煎造成浪费。

四、包煎

凡有绒毛、易沉锅底、细小种籽不易过滤的药物,宜装入布袋(纱布)扎紧后,再与其他药物入锅同煎。
1.体轻质细类:蒲黄、海金沙、青黛、葶苈子。
2.含淀粉、粘液质较多,易粘锅糊化的:车前子。
3.有绒毛,刺激喉咙,引起咳嗽的:旋复花、辛夷。

五、烊化

烊化也叫溶化,一些胶类、糖类、粘性大的药物,如果跟其他药物混合煎煮,容易引起粘锅或影响其他成分煎出,宜烊化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蜂蜜、饴糖等,宜加适量温开水/酒溶化(蒸化)后,冲入药液中混匀后服用。

六、冲服

将需要冲服的药物加入适量煎好的药液或开水进行冲服。如:某些贵重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或者加热后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人参粉、三七粉、牛黄粉、羚羊粉、麝香粉、甘遂粉等。

七、煎汤代水

某些质轻、体积较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丝瓜络、金钱草、玉米须、糯稻根、灶心土等宜先用水煎煮,过滤取澄清药液代替水与其他药物煎煮。

八、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黄汁、生藕节、梨汁、生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可将生汁兑入煎好的药液中服用。

 

科普作者

1704182530274023362.jpeg  

张敏

药剂科主管中药师

2012年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中药学专业,2022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脾胃病专业临床中药师规培并取得相应证书。擅长中药饮片鉴别和中医临床用药等。先后发表文章多篇。


返回列表
  • Copyright @ 中江县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62302000128

    蜀ICP备19001243号-1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科技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